病原菌: Botryosphaeria laricina (Sawada) Shang 落叶松座腔菌(子囊菌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葡萄座腔菌属)
病原形态:子囊座壳状,瓶形或梨形,黑褐色,237~495×165~299 μm,单生、群生或丛生于病枝表皮下,成熟后孔口外露。子囊腔基部排生子囊,棒形,双壁,有假侧丝。子囊孢子8个,双行排列,无色,单胞,椭圆形至纺锤形,22.5~36.9×6.3~16 μm。分生孢子器近球形至扁球形,黑色,132~249×148~213 μm,群生于顶梢残叶背面和小枝表皮下。分生孢子椭圆形至纺锤形,单胞,无色,20~23×7~1 μm,常见1~2个油球。性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单生或丛生于病枝表皮下或子囊座中,性孢子梗细长,性孢子杆状或椭圆形,无色。
病害症状:从树冠上部或主梢开始发病。初时,新梢嫩茎部逐渐褪绿,成烟草棕色,凋萎变细,顶部弯曲下垂呈钩状,顶端残留灰紫色枯萎叶簇。自弯曲部向下5~15 cm的枝梢脱叶,渐干枯呈浅黄棕色。发病较晚者,直立枯死而不弯曲。病梢表面常溢出水滴状或块状松脂。如连年发病,树冠呈扫帚状丛枝。新梢发病后10余天,在梢端残留叶簇或弯曲茎轴表面,可见散生隆起近圆形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其下部常见散生针头大的小黑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8月末至下年6月,其上可见单生或数个连生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座。
发病规律:苗木、幼林至30年生成林都能感病,以6~15年生的幼林受害最重。受害林分,轻者病树呈单株或几株零星分布,重者十几株或几十株呈团块状,甚至连片危害。
病菌以菌丝、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梢和病叶中越冬。从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11~15 天, 6月下旬或7月初病害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流行盛期。病菌以菌丝、未成熟子囊座或残存的分生孢子器在病枝梢及梢端病叶的表皮下越冬。翌年6月下旬或7月初始见新梢发病。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为孢子飞散盛期,如遇降雨出现飞散高峰。
分布及危害:华北落叶松,黄花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海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都能感染。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宁夏,山东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国外有日本。
综合控制:1. 严格检疫,调运的苗木消毒方法:将苗木地上部分用浓度为1/10 000的谷仁乐生水溶液浸15 min,取出后用湿草袋或塑料薄膜严盖3天。2. 搞好疫区苗圃管理。3. 造林设计时,注意适地适树,选用抗病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4. 发病初期药剂防控:选用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65%代森锌400倍液、40%福美胂800倍液、50%代森铵800倍液、五氯酚钠烟剂l5 kg/hm2、10%百菌清油剂3 750 g/hm2或落枯净油剂等超低容量喷雾。6月末喷第一次药,每15天喷1次,共喷3次。
附: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4号公告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12.落叶松枯梢病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 (Sawada) Shang(二0一三年一月九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