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Agaricodochium camelliae X. J. Liu, A. J. Wei et S. G. Fan 油茶伞座孢(有丝分裂孢子真菌,丝孢纲,瘤座菌目,瘤座菌科,伞座孢属)
病原形态: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在通风湿润、干湿交替条件下形成,垫状,半球形,具短柄,白色或淡灰色,顶部高113~225 mm,宽315~563 mm,侵染能力极强。非蘑菇形分生孢子座,高45~85 mm,宽57~168 mm,黑色,垫状,无柄,单生或连生,与叶组织相连,无侵染力,在病落叶上可见。分生孢子梗无色,5~8横隔,稍弯,双叉分枝5~9次,产孢细胞外露。分生孢子淡青色,近球形,基部平截,无隔,2.1~3.7 mm,常粘结而呈黑色孢子团。
病害症状:初期,叶尖、叶缘出现半圆形或圆形小黄斑水渍状,扩大后为黄褐色圆斑,或不规则大斑。叶肉腐烂,呈淡黄褐色,表皮组织加厚变暗。叶片感病5~7天后,在适温、湿度下,病斑上产生黄色或乳白色“蘑菇”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果实受害时呈水渍状褐斑,后为土黄色或黄褐色圆形,重时全果腐烂。芽部感病后枯黄腐烂而干枯。
发病规律:在树上和落地病叶、病果上,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蘑菇型分生孢子座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座靠雨水传播,直接或从孔口侵入寄主。气温15~25 ℃,发病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8%,不能发生侵染。一般3月中下旬叶片发病,4~7月多雨季节,气温适宜,出现盛期,8月病害暂时稳定,9~10月如遇多雨年份,将出现第2次发病盛期,10月后停止发展。果实6月发病,7~8月严重。雨季发病重,山凹、阴坡、林内密度大、湿度大,病害容易流行。
分布及危害:危害叶片、果实、幼芽和嫩梢,引起病株大量落叶、落果、花芽减少、枯枝,影响油茶生长和产量。对油茶苗木危害较重,严重受害的苗木整株叶片落光而枯死。侵害山茶,油茶,红花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越南油茶,浙江红花油茶,红山茶,茶树等山茶属树种,还侵害其他14个科的50多种植物。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我国南方各油茶产区均有分布。
综合控制:1. 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圃地育苗加强管理,松土除草,及时拔除病苗,防止病苗造林。2. 改造过密茶林,适度整枝修剪,去病留健,去劣留优。3. 冬春整枝修剪时,清除越冬病叶、病果、病枯梢和脚枝。4. 发病初期,春梢展叶后,晴天喷洒1%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3 000倍液;病重林分,5月中旬至6月中旬再喷洒1~2次(20天左右一次)。
附: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4号公告 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138.油茶软腐病菌 Agaricodochium camelliae Liu(二0一三年一月九日
发表评论